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,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,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头号杀手。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,如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并无明确的单一病因,而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其发病且病情呈进展势态。
有鉴于此,近年来业内便提出了“心血管事件链”的概念。所谓“事件链”,是指由于各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产生各靶器官损害,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,然后导致冠心病、脑卒中等事件,直至心力衰竭和死亡。而防治措施必须从事件链的源头开始,也就是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早期综合干预,在事件链的各个阶段更要有针对性地积极防治,也就是说,从预防下一个阶段的角度,确立策略和方案,使防和治达到有机的统一。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时会出现哪些症状呢?
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
发绀(皮肤发紫)、呼吸困难、咳嗽、咯血、胸痛、心悸、少尿、双下肢肿胀、头痛、头昏或眩晕、晕厥和抽搐、上腹胀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声音嘶哑等。
心血管疾病常见体征
心脏增大征、心音的异常变化、额外心音、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、心律失常征、脉搏的异常变化、周围动脉的杂音和“枪击声”、毛细血管搏动、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、肝大或有搏动、下肢水肿等。
这些体征对诊断心血管病多数具特异性,尤其有助于诊断心脏瓣膜病、先心病、心包炎、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。此外,环形红斑、皮下结节等有助于诊断风湿热(风湿性心脏病),两颧呈紫红色有助于诊断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高压,皮肤黏膜的淤点、Osler结节(指端肉质红色、米粒大小、质地柔软,有明显压痛结节,偶见于指近段,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)、Janeway点(常见于手掌和足底的特殊皮肤损害,呈无痛性小结节或斑点状出血病变,偶尔见于手臂和腿部,由化脓性栓塞所致)、脾大等有助于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,发绀和杵状指(趾)(指头像鼓锤样)有助于诊断右至左分流的先心病。
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
家族史、年龄、性别、吸烟、肥胖、腹型肥胖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糖代谢异常、高尿酸血症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、不运动、长期精神紧张。
各种危险因素中除性别、年龄、家族史(父母、兄弟姐妹有心血管疾病)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,大多是可以控制的,如肥胖、腹型肥胖、吸烟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糖代谢异常,不运动,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,高尿酸血症、长期精神紧张等。
为此必须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,综合干预各种危险因素,方可达到降低高血压、冠心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。